国医时代

医药文化驱动型的产业互联网运营商

  • 回到顶部
  • 010-64933605
  • QQ客服
  • 关注官方微信
干祖望

杏林逸才——记耳鼻咽喉奠基人干祖望

焚膏继晷 十载寒窗苦读书

清末,黄浦江以南的金山,松江一带,社会还是以儒家的耕读为业,诗书传家的朴素风气为主。干家世代耕田,到干紫卿这一辈,他立志读书,学做圣贤,考中翰林,走入仕途,光耀门楣。苦学多年,不料朝廷推行洋务,废除了科举,于是,他变成了百无一用的书生。干紫卿像愚公一样,把这一个梦想世世代代往下传,干祖望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作为干家五世单传的孙丁,爷爷为他取名祖望,就是希望他不负祖望,学有所成。

为了实现家族的未竟之志,难圆之梦,1916年,4岁的干祖望被对他寄予厚望的爷爷带到姚家私塾就读。姚家是赫赫有名的诗书大族,当家的“姚石子”与“柳亚子、邵力子、姚蓬子”合称南社四子,是江南文风领军人物。姚家私塾是为培养本家后起而开设,故而要求非常严格,知识灌输量极大,思想也极为超前。小小的干祖望如同被送入了囹圄,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念书背书,一年只有过年两个休息天!干祖望耐心极强,用功刻苦,13岁前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史记离骚、唐宋八大家、六朝骈体文。后来他出书无数,文风清古,就是在这时候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17岁,干祖望学有所成,当时,此起彼伏的运动高喊着打倒孔家店,传统国学遭到排斥,他只好待在家里,靠看书打发时间。一位李姓的表兄,擅长国画,去他们家,跟着表兄,自然学着涂鸦,干祖望久读诗书,胸有沟壑,不久国画素描就入了门,上海专科美院校长看到他的画作,免试录取。他的邻居陆生,被按照父亲的意愿,安排在嘉善县名医钟道生门下学医,陆生是学洋的新学生,一口纯正英语,让他去学医,自然是大不愿。一日陆生得知干祖望被美院录取,于是找他商量换换,陆生父亲当时已经把四年学费一次付清,干祖望想同意,又怕老师不答应,陆生保证一切由他想办法。也不知道陆生用了什么办法,1929年2月,干祖望向名医钟道生行三跪九叩大礼,正式拜师学医。

钟道生是传统的儒医,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早起背书,晚上习武,还要做杂活,不得懈怠。他认为,身体劳累,心则谦逊善良,此为行医之本,对弟子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以为督促。他的武术主要是一些抓拿的医学手法,干祖望在这里勤学四年,因为作风正派,从不懈怠深受老师喜爱,尽得真传。

高山流水 悬壶历练合中西

1933年,干祖望在金山挂牌行医,虽然他年纪小,但是有真本事,不久就门庭若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战乱,民不聊生,卫生防疫工作也就没人问,年年病疫流行,最有一种“急喉风”,病者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十分危急。干祖望凭借擒拿手,配合外敷内服的中草药,救过很多人。西医的气管切开术尚不普及的年代,他这一手堪称绝技。

这时候,国民政府为了使医药走向现代化,对中医采取压制政策,以达到废除目的。干祖望知道这是事关中医生死存亡的事情,为此奋笔疾书,写下了很多为中医争地位的文章。他明确指出:卫生署禁止中医打针与运用西药是对中医的压制,但作为中医应该发挥自身所长,积极使用中医常用的丸、散、膏、丹。如果中医不重视、不发展自己所长,就好比身在佛门常唱圣经,最后必然葬送中医,在当时可谓独家远见。干祖望文字扎实,所写杂文、诗词、小品读来酣畅淋漓,数年以“冷来阁”笔名在报纸发表数千篇文字。

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时,中医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江苏名医叶橘泉,北京名医施今墨,上海名医陆渊雷等一批远见卓识的大师上书力挽狂澜,奋力升起以现代方法,发展传统医学的风帆。干祖望拜读大师的医案,他的小品文也为大师阅览,自此与这些大师神交。

干祖望在阅读西医的书籍时,知道西医有个“耳鼻咽喉科”,于是决定成立中医“耳鼻咽喉科”。可是当时环境恶劣,即便省城大的西医医院也没有把“耳鼻咽喉”分成一科,更何况是摇摇欲坠的中医,基本上大点的是名医坐堂,小点的就成了江湖游医。直到1951年,松江城第四联合诊所成立,干祖望在自己的诊室外挂了个牌子“中医耳鼻咽喉科”!这是全中国第一块中医耳鼻咽喉科招牌。

1952年,不惑之年的干祖望主动到北京中央机关直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学习,他在这里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掌握西医知识,操作手术。当他更为了解耳鼻咽喉之后,越来越感觉到中医在这一领域大有所为,在确立了用西方仪器辨症,用中医方法治疗的指导思想后,他编写了《中医耳鼻喉科学》。这本书,没有蓝本参考,他全凭中医古籍和几本西医耳鼻咽喉科学讲义,结合自身临床医案写成。1953年,这本书问世后,因为没有人在这方面有研究,所以反响不大,直到二十五年后,各大中医院这一科室的设立,才注意到这份弥足珍贵的资料。

1955年,江苏省医务工作会,叶橘泉邀请干祖望参会,两人神交已久,相见恨晚。1956年,干祖望调入研究所,两人寓居金陵,谈文论史,论医研药。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文字水平高受到迫害,两人都停发了工资,他们仍从牙缝里省钱买书,互相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勉励。在此期间,干祖望仔细研读了30部清代喉科专注,整理了自己过去一千例医案,还写了不少随笔,为后来论文著作“高产”奠定了基础。

1989年叶橘泉去世时,干祖望面对这位恩师,同道,朋友的遗容,写下了:“神交而识荆而共事四有八年,世上深情时恨短;道德也文章也寿考享九轶三岁,人间亮节孰谓多!”的挽联来追思他。他们是杏林的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失,知音相期。

逢时吐气 耳鼻咽喉奠基人

1972年,文革进入后期,出于医疗工作的需要,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中医耳鼻咽喉科”。由干祖望负责。多年夙愿,一朝实现,他完全忘了自己还戴着“反学术权威”的帽子,全心全意的投入了为病人诊病的工作中。为了建设好这个新的专科,干祖望沤心沥血。他无偿贡献出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鼻渊合剂”、“参梅含片”、“止眩冲剂”、“黄柏滴耳液”等中成药验方;又主持成立了“嗓音病专科门诊”、“变态反应性鼻炎专病门诊”、“鼻窦炎专病门诊”、“口腔溃疡专科门诊”等小组,使许多难治病种有了较好的疗效。12年之后,国家卫生部正式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定为全国重点专科。

1980年改革开放,卫生事业大为发展,全国都缺医生,国家下达指令:办一期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进修班。时间紧,任务重,师资少,教材缺。干祖望一力承担,每天上午给学员上课,下午在门诊带学员实习,晚上编写讲义和备课,靠自己一个人带个学生当助手,把半年的一期进修班办成了。除了几天的外地、外单位专家讲座,绝大部分课程是他唱“独角戏”。因为国家急需专科人才,第一期举办的成功,学员社会反应口碑好,1981、1984、1985、1986,南京中医药大学接连办了五期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进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近100名专科人才。专业课每次200多课时,大部分是由干祖望主讲。这段时间他每年要超额完成工作量4000小时以上。

也许是小时候养成了习惯,干祖望十分爱藏书。他一生不会做饭,也不去商场,只会看书治病。手头有点钱,全部都买书,当他百岁以后,还是经常往书店跑。买书的钱多了,家里生活就拮据,多亏妻子多方限制,而妻子给他的零花钱,他从来没有一分用在买书之外。由于干祖望勤奋苦读,他的学识十分渊博,而他又能去芜存菁,入书之内,出书之外,所以多有创见。创“中介”学说,脱“三因”窠臼;倡“四诊”为“五诊” ,调“八纲”为“十纲”,这些成就都将影响深远,将使他成为耳鼻喉病症中医疗法奠基和里程碑一样的人物。

医案遗风 杏林绝唱有余响

2015年,105岁的干祖望在南京仙去,可谓无疾而终。他爱好诗赋,尤其精于讲究押韵、对仗、平仄的格联。平时门诊撰写医案,可谓倚马七步,信手挥就,读之却琅琅上口,格律工整;析之则理法方药,自成一统,很富有中医特色。跟他抄方的学生,无不钦佩。这些医案读来不仅是精辟严谨的医学论文,而且是情趣横生的艺术佳作。

这里有两则,以供欣赏:

1.“耳鸣”医案:

幼年因临考紧张,两耳鸣响剧作,以至失聪。以后因停学及用药治疗,有所好转。刻下左耳全聋,右耳稍能听到音响。

检查:两耳鼓膜完整。舌红,边有齿痕。

医案:临考紧张,多思多恐;思则伤脾,恐则伤肾;思则气结,恐则气下,而致气血离乖,肾窍失养,鸣聋俱作。经治耳鸣虽缓,聋聩已成定局,回聪难寄厚望。权宜益气升清,能有效否?

处方: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山药10g,当归10g,川芎6g,升麻3g,柴胡3g,葛根10g,甘草3g。5剂。

2. “鼻炎”医案:

鼻病多年,如冬即黄涕奇多,滂沱不敛,鼻塞不通,进入春夏可不治自愈。现尚未应令发作,要求预防。

检查:鼻黏膜不充血。舌苔薄黄,脉细。

医案:应未雨绸缪,冬病秋治;毋临渴掘井,寅患卯防。张元素认为:“满座皆君子,小人无容身之地”,当然以扶正为主。在理而言,冬作夏愈,症多寒证,而多涕黄浊,确是热象,可能冬为藏令,玄府秘塞,肺开窍于鼻,两肺又主皮毛。肺热今无从发泄,则不能不假道于鼻也。方取百合固金,参以宣泄之品。

处方:玄参10g,生地10g,百合10g,黄芪10g,白术6g,防风6g,桔梗6g,辛夷6g,浙贝母10g,桑皮10g。5剂。

 

首页标题    国医百匠    医技名家    杏林逸才——记耳鼻咽喉奠基人干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