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时代

医药文化驱动型的产业互联网运营商

  • 回到顶部
  • 010-64933605
  • QQ客服
  • 关注官方微信
巴黑玉素甫

新疆民医——记新疆大医巴黑·玉素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一首《关山月》,写尽新疆风情。自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北伐匈奴,这里就成了汉文化繁衍生息的土壤。丝绸之路,这条勾通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大动脉,传来了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传来了被称作天马的大宛马,汗血马,中原的精美的瓷器,美丽的丝绸也由此传入欧洲。

 

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首都长安,更是这个文明中最灿烂的明珠,有诗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正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为这个国际大都奠定了经济基础。在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后,就是今天的新疆了。

 

这片神奇的土地,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这里有一望无垠的林海,万顷碧波的草原,明镜千里的河流,光怪陆离的大漠奇观。气势雄伟的天山山脉横亘东西,把新疆分成了南疆,北疆两个部分。

 

南疆有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的中心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千年的胡杨红柳,在生死轮回里,守候着戈壁大漠,独抗着风霜雨雪,仰望着日月星辰,活出了铜浇铁铸的大漠英魂。水季,罗布人一叶小舟,游弋湖面,锦鳞戏水,鹳鸟游泳,阵阵驼铃,传唱着逝去久远的楼兰古歌。

 

北疆的准格尔盆地和南疆的塔里木一样,北端的阿尔泰山与额尔齐斯河等山川河流,构成了北疆北部独特的地理风貌,雅丹地貌。伊犁,塔城,博尔塔拉,山谷盆地相间,草场丰腴,树木葱郁,号称“塞外江南”。这里畜产,棉花,粮食产量极为丰富,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甜瓜、伊犁的苹果、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白杏,叶城的石榴……享誉全球,驰名中外。

 

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四十七个民族。2500年前,中医药便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基,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世界多种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丝绸之路重要地,维吾尔医吸收了中医药学,希腊医药学,阿拉伯医药学精华,进化出了神秘的完整的具有特色医药理论体系的维吾尔医学。1934年,巴黑•玉素甫出生在和田一个世代行医的维吾尔族普通人家,他的爸爸爷爷甚至可能爷爷的爷爷都是民间大夫,靠着祖辈传下来医学技艺为乡亲们治病。巴黑•玉素甫为此常说:“我嗅到的第一缕气息,就是浓浓的草药香味。”

 

这种家族传承的医术,往往就是街边摆个摊,放上自家配置的中草药,为往来的人号脉治病,因为医术高明,所以经常有人到家里请爷爷爸爸出门看病。往往几个按摩手法,几包中草药,就解决了乡亲们的痛苦,幼小的巴黑•玉素甫非常好奇,经常围坐在他们身边,不经意的抓起中草药,闻一闻,看一看,这时候就萌生了一些信念:“要成为爷爷爸爸一样的人。”

 

家里忙不过来时,巴黑•玉素甫会帮着大人碾草药,给生病的乡亲们送药,懂事的巴黑•玉素甫被乡亲们称作“懂事的好巴郎”。渐渐地,他记住了许多中药草的名字,学会了许多药物的配方。对于医学的强烈兴趣,让他的父亲在他11岁那年决定,将祖传的医术传给他。

 

祖传的医术用药很寻常,家里的菜地,房前屋后的葡萄、石榴、桑树,胡椒、孜然一些常见的厨房作料,都是上等的药材。父亲总是让玉素甫来诊治的求医的乡亲们,然后根据他的诊断提意见,在这种不断实践中,巴黑•玉素甫进步特别快,很快掌握了家族传承下来的医术。而且他大胆创新,有了一定的创见。50年代初,巴黑•玉素甫和父亲在和田,阿克苏,喀什,克州行医,留下极好的口碑。

 

走出和田看世界

巴黑•玉素甫学成医术就想到更大的地方去看一看,但是自1840年后,新疆因为是边疆地区,政治本身相当混乱,虽然国家已经解放,土匪,军阀残余仍在这些地方有活动,直到1960年,他终于说服家人,和父亲背着简单的行李去乌鲁木齐。当时,国家刚刚稳定,还没有大规模建设新疆,交通极为不便。和田到乌鲁木齐,不过两千里路程,却没有火车,只有一辆四面透风的公交,一周只发一趟,公路很差,一路上五脏六腑都颠错了位。巴黑•玉素甫和父亲没有太多路费,只有一边给人看病,一边筹措费用,走了一个月,才到乌鲁木齐。

面对着乌鲁木齐,父子均感前途迷茫,租了一间小门店开始行医,因为周围的人都不相信南疆来的“江湖医生”,他们决定先治病,后收钱,治不好不要钱。父子医术高超,很快,小诊所挤满了人。一传十,十传百,父子成了乌鲁木齐的名医。巴黑•玉素甫把家人接到了乌鲁木齐,准备在大城市扎根,做一名医生。正当他们的事业越来越顺利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们一家被迫搬到40公里远之外的南山牧场。

巴黑•玉素甫被迫向当地的哈萨克牧人学习,当地九成以上都是哈萨克族,他们一家只能挤在一顶帐篷中,靠放牧维持生存。当时这个地方的医疗条件很差,几乎没人会医术,牧民生病巴黑•玉素甫出手几次,他会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他又开始了治病救人的行医生涯,牧场因此安排他做了卫生所的医生。他精湛的艺术获得了当地牧民的认可,逐渐影响扩大到周边各族。

巴黑•玉素甫是真正的“草根医生”,从未受过系统的医学体系培训,但他渴望对历史久远的维吾尔医学作深入的研究。当他调到自治区维吾尔医院,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当时的自治区维吾尔医院仅有一本《维吾尔医学简介》,巴黑•玉素甫如获至宝,刻苦学习。通过学习,他总结出维吾尔医通过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判断病症,并立位于辩证,在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各类肿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关节炎、结核病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将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主持编写了《维吾尔病历标准》,《维吾尔医药的临床分析》,《维吾尔医学内科》等重要维吾尔医学著作,发表20多篇论文。根据上面的资料,编写了《维吾尔医学》,这是系统的维吾尔医学教材,使维吾尔医疗,教学,科研各项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他在传统维吾尔医的基础上挖掘整理了大量维吾尔古代文献,丰富了我国中医药学宝库。

积善成德树大医

巴黑•玉素甫大部分的医术都来源于父亲,在医学的道路上,他却走得更长,走的更远,成为了一代国医,更主要的,还是父祖们历代救死扶伤,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医德。这在他年幼的心里,就已经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当种子变成枝繁叶茂的小树后,又碰巧遇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大时代,最终成长为医学界一棵大树,如沙漠中的胡杨,仰视这种生命,人们会从心底生出对生命的敬畏。

在刚到乌鲁木齐的日子里,巴黑一家生活困顿,也得不到当地人信任,只能去给很穷的人看病,这些人有些连诊金也付不起,父子俩还要垫付药费。但是,他们从未将患者拒之门外,对待这样的病人,始终以礼相待,很快获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在以后的行医生涯里,如果碰到家境实在困难的患者,即使治好了病,也不收钱。

在南山牧场,因为哈萨克族还是游牧,牧民的居住地特别分散,巴黑•玉素甫只能骑马,进山巡诊。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尤其是老年人,不管是面条刚下到锅里,寒冬腊月大雪封山,只要听到有患者,他就什么也不说,背上药箱去治疗病人。巴黑•玉素甫在南山牧场十五年,从来没有什么双休日节假日,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诊治病人,从未收过检查费,垫付药资倒是常常。他的美名在哈萨克族传开,与这里的哈萨克族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去世之前,巴黑•玉素甫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院返聘专家,名气已经非常大。医院为了照顾老专家,只让他每周一象征性的去医院即可。巴黑•玉素甫自作主张在医院诊病,医院又强制规定,门诊数量不得超过二十,他总是增加到二十五个,三十个,总是最晚下班。为了找他,有些患者往往坐几天火车。直到去世前的一周,他还在为患者诊病,那是他已经不能出门。

仁心济世死而已

巴黑•玉素甫常说,“医生有德可以弥补医疗技术上的不足;可如果无德,他的医疗技术再高超,也无法弥补。”行医60年来,他治疗患者数万,基本上每天都是上班有点,下班没点,不看完患者不休息。因长期劳累,加上年事已高,巴黑•玉素甫患了心脏病,但他坚持出门诊。2014年4月14日,劳累导致了巴黑•玉素甫心脏病突发猝死。

当时,国医大师新疆区候选人情况公示刚刚结束,10月30日,国家追赠他“国医大师”的荣誉称号。他是真正的大师,为维吾尔医开创了新的篇章,一生救人无数,他的医术,多半来自于他的家族,他的医德,照亮了整个新疆。

首页标题    国医百匠    医技名家    新疆民医——记新疆大医巴黑·玉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