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时代

医药文化驱动型的产业互联网运营商

  • 回到顶部
  • 010-64933605
  • QQ客服
  • 关注官方微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专家姜良铎_

姜良铎:传承,让“中医人”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中华民族的古老中医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医宝库之所以能绵亘千年而不衰,跟中医传承不无关系。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的传承也奥妙无穷。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历来以“师承”或“家传”为主的中医传承,受到了现代院校培养模式的冲击,真正的中医临床日益缩水,中医药研究的基础日趋薄弱。中医人在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命运曲折多事。
      没有了传承,又或者是弱化了传承,中医的发展将变得虚无飘渺,“中医人”的灵魂将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在新时代下,关注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是万物发展的喻世恒言, 也是一代中医大家们为中医传承与发展打开的一扇眺望繁荣远景的窗口。  

姜良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我国首届中医专业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他的中医之路堪为经典,家族中自爷爷那辈起就行医看病,虽然只是从医书中学会的简单方子,但那个时候为患者看病却颇有疗效。

      受家庭影响,姜良铎少年时期就接触中医,先随伯父学习,后来又考入陕西中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硕士阶段师从张学文、郭谦亨教授,到北京读博士时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这些老师都是学验俱丰的名医名师。

姜良铎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自己的中医之路是一条较为完整的、理想的道路:“既有学院里的系统教育,又跟从名师师承。”

传承路上,需两条腿走路

      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是几千年来中医传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在以学院教育传承为主的今天,古老的“师承制”却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窘境。

      在中医传承中,姜良铎教授亲身经历了“学院教育”与“师带徒”两套传承体系,对于两套体系在中医传承中的不同作用,他认为,中医从古时候只能依靠家传、师承来传承,到如今我们有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这本身就是中医传承的发展。

      一个中医医生的基本功,就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院校教育所传承的中医理论,正是让更多的人全面继承中医的基础,这可以看作是缔造中医大厦的一部分基石,对中医传承非常重要。

      但中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号称经验医学,广泛的临床经验、名师点拨又必不可少。中医作为治病救人的手段,它更是一种技术,从书本理论转化到实践技术,是一个中医医生形成完整、独立的临床思维体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师带徒”模式,可以让徒弟通过与师傅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学到中医的独特经验和诊疗方法。

      另一方面,中医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相比西医的治病,中医更注重于“治人”,因此中医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中医整体观等思维方式的培养。师傅在这个过程中对徒弟的口传心授、单独指导,又可达到衣钵相传、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医临床技术传承和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说,中医的传承不仅仅在学校,更多的在社会。“师带徒”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更是培养高水平中医继承人的一条捷径。

中医传承的“困”与“忧”

      悠悠历史长河,古老的中医文化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无数的岁月,在迷雾中穿行的中医传承,使中医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也崎岖坎坷,命运曲折多事。

      姜良铎指出,中医的传承客观上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其中,临床人才的培养是最突出的问题。比如,一些中医学生虽然在大学毕业后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根据这些理论也可以行医看病,实际上在中医技术方面依然有所欠缺。院校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医生,可以说是保障了医生的数量,却保证不了医生的质量,往往一个医生可以处理常规病例,但遇到疑难杂症和特殊病例就束手无策了。教科书上永远是典型的医案,现实中却有很多不典型的患者,如何把教学的典型性有效应用到临床的不典型上,则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且很多时候,在临床中,同一种病看上去好像可以采取好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最佳治疗方案只有一个。如何把知识转变成技术,转变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现在的学生最欠缺的其实是捕鱼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学起来很难,临床实践才是每个医生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医的基础课程研究不足。近百年来,西医学不断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医却更加注重时间的磨练与经验的积累,岁月带来的沧桑成为大家对中医的表象认识,乃至如今,中医近乎是出现了发育畸形的现象:一方面古老中医历来都兴盛着独家秘方、神秘配方之类的玄方,不论能否有效,这种作法和观念长期以来一直阻碍了中医事业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一方面,中医传统的度人而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技艺的纯正,但多代以后,难免不丢失其中的真缔,变得僵化而消沉。

      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的薄弱环节,可以说这些年从根本上几乎没有重大发展。传统观念阻碍着中医的传承,同时也让现代学中医的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学习中医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把中医的基本理论、本来面目给破坏了,试图完全用现代科学去解释它,不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中医“再教育”,弥合完美传承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没有个人的激情,共同体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共同体的共鸣,个人激情将消退寂灭。这句话几乎概括了我们对中医传承在当前形势下的一种集体迷失。

      在姜良铎心目中,最完美的传承方式是以院校正规教育为基础,再加上“师带徒”的模式用以提高临床技术,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

      院校教育之后的“再教育”是弥补技术水平欠缺的最佳方式,何为“再教育”? 就是指在从正规院校毕业之后实践一段时间,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回归到“师带徒”的模式,进行二次教育。只有理论和技术相互促进,中医才能在一个个具体的中医传人的推动下传承、发展。现在高校扩招,中医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医院的教师(医生)却资源有限,随着老师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所获得的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少,这种教育模式让注重经验传承的中医临床明显“缩水”,无疑将制约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传承的“再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能为中医传承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

      “弘扬中医,传承为本。”姜良铎表示,中医是一门需要沉淀下来的学问,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中医学术体系必然按照继承、创新、阶段性突破,再继承、创新的规律一路传承发展下去。疗效是硬道理,中医对许多疾病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社会的需求也必将使中医不断发展、传承下去。从姜老无畏而坚定的信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代“中医名家”对中医学术传承的殷殷期望和满怀热情,也感悟到一名“中医人”对中医传承的感情积淀和生命情愫。正是这些人的坚守与耕耘、坚持与努力,让我们坚信,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之路上,仍有最单纯的美好存在。(文/郭海英)


本文为国医界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首页标题    国医百匠    名老中医    姜良铎:传承,让“中医人”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