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时代

医药文化驱动型的产业互联网运营商

  • 回到顶部
  • 010-64933605
  • QQ客服
  • 关注官方微信
my001

王琦:中医体质学的创立者

      在当今的中国医学界,舞动在文明的驿道中,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演绎中华神韵,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稀缺。在这点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王琦可谓称得上是中医界大牌人物之一,这源自他独树一帜的学术成就——他开创了中医体质新学科,制订了我国首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他创立的体质辨识法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实现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作为一代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无疑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脚下,走出一种“医以济世、术贵于精”的医者风尚,生动地诠释着每一步坚毅的步伐;他的人生,在不断新的登临中,心境愈强,风景也愈加宽阔壮丽。

 

 

拓荒,成就中医创举

      不无夸张地说,凡与王琦教授近距离接触过的人,大都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自信、专业、博闻、强识,不事张扬、充满内涵,是德高望重的名医“大腕”,也是个性鲜明的国医“大亨”……这些都可以成为他的标签。但在记者眼里,褪去上述外表印象的包裹之下,“身居医学高位、又笃信创新的力量”,可能更是彰显他成为中医界闪光灯最聚集焦点的沸点所在。

      王琦,江苏高邮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61年开始从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对于中医热土的挚爱,让王琦特有天赋,其性格里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注定他会成就“中医体质学说”这一非同凡响的中医创举。

      人的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现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来,就重视研究人的体质现象,但两千多年来,体质学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成为医学界研究的一块“蛮荒之地”。“体质分类是中医里一个闪亮的智慧,我要开创这个还没有人做的事业!”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中医研究生班读研的王琦,在毕业论文中便首次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论题。指导老师看后感到有新意又不同寻常,与当时大多论文选题的趋向不一,就把王琦的论文送给当时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审阅。结果戏剧性地发生了变化,老中医们在看过之后都很认可,指导老师也很高兴。王琦把论文又寄给了一家杂志社,却差点胎死腹中。杂志编辑认为,中医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没听说过有什么体质学说,就决定把稿子退了。所幸总编在投稿记录中慧眼识珠,才追回了稿件得以发表。

      那种不可预知的“美好”,带给王琦更大的信心,接下来在对中医体质学的专注与坚持,他更是把自己全情投入,抽丝剥茧,却笔耕不辍。1982年,他领衔编著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专著,接着他主编《中医体质学》提出中医体质学的“四个基本原理”(生命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和“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被称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奠基之作。此后又在中医“治未病”中提出“体质辨识”方法,在临床中提出“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构建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体系。从此,中医体质学说自成体系,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学术苦旅,一步一步通向了生命最深的秘密之处。2001年以后王琦又领衔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课题组”,对全国2万例人群的中医体质分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从生物差异、遗传差异、心理差异、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异四个维度进行体质分类,发现中国人群中存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类型。

      体质分类要具体应用,需要解决评测工具和辨识标准。王琦和他的学术团队2005年开发了《中医体质量表》,为评价中医体质类型提供了标准化测量工具; 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颁布,成为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中医体质辨识法被纳入卫生部2009年10月10日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成为唯一一项中医体检内容,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世界上但凡卓越之事的达成,有几件是易事?从假说提出到验证,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观到客观,从局部到系统,从理论到应用转化,“中医体质学”可以说是饱含了王琦近40年的心血与汗水。打开一扇门的背后,其对医学的推动意义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

      如今,中医体质学已成为中医学二级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组列为现代中医流派,相关内容被写进《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入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本科和研究生教材,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医教材中新增的内容。王琦教授创立的中医体质辨识法在健康状态评价中的应用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从体质角度对健康状态进行分类也成为一种比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方法,在全国开展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对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构建中医特色保健服务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医体质学以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及个体差异性,体现中医学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任务由‘治人的病’向‘治病的人’转变的需要;它蕴含了中医诊断、治疗理论的重要内容,架起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沟通的桥梁。”业界如是评价。

      对待事业的态度与对待人生的态度的一脉相承,赤诚、热烈而有梦想,是王琦教授成就伟大的唯一密码。他说,一直支持他的就是心里炙热的学术追寻,告诉他必须不能放弃。在陈酿的岁月里,在工作中付出无限耐心,终于玉汝于成,成就了“中医体质学说”,也成就了他本人。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在医学界,始终强调一种“医以济世、术贵于精”的精神,并且永不过时。一名专家大家所谓的价值,也是在贵在坚持的奋斗过程中不断增资,面对漫长的、看似无尽头的学术生涯,每一步都向着更高级别去努力。岁岁年年,寒雪严冬,上天也始终眷顾那些用心血资本积累起来的骄傲的魂灵。

      1996年王琦教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此后,1997年以来连续3次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2010年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2012年被评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北京市政府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一个个荣誉的光环,是他走向国医大师之路的标志印迹。然而,缤纷色彩的源头,是王琦教授本色自然的回归。在他看来,所谓的成功不成功并不是与荣华相对,成功的效能是既包括外界对自己的肯定,也包括自我肯定。

      功名万里之外,他的心事只倾注在一件事上——他对学术的苛求不仅在于新,还在于精。王琦说:“理论研究有多深,中医学发展就有多远。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呈现出大学科、广兼容的趋势,中医人如果跟不上时代步伐就会落伍。只有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有所发展与创新。”源于对医学不断探索的好奇,凭借强大的毅力不断钻研,他用自己的笃定坚持,结出了一桩又桩丰硕的成果——

      作为国家“973”项目“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王琦教授提出了“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并进行了中医健康理论体系的构建。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构建了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研制成功治疗男性不育和勃起功能障碍的国家三类新药,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主编的《中医男科学》、《王琦男科学》被公认为该学科的奠基之作。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他对中医藏象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藏象学》已出版第3版,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一等奖;

      此外,王琦还挽救了濒临失传的腹诊诊法。他编撰的《常见腹症诊断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主编《中国腹诊》,通过系统论证中医腹诊的源流及发展,证实腹诊由中国传入日本,结束了中日两国近两个世纪的腹诊发明权之争。

      与此同时,王琦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工作,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清廉的医风为病人解除病痛,忠实地履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他从1980年开始就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门诊诊疗工作。2001年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在国医堂、弘医堂、医圣堂坚持每周三次定期特需门诊及应邀会诊。由于特需门诊不同于专科门诊的单一病种,故各种疑难病种就诊患者较多,年诊疗量6000余人次。在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为国家政要提供保健服务。

      “在知和行之间架起桥梁,是学者最重要的任务。”在各种外事活动中,王琦教授也应邀为外国元首、总统夫人、政府要员等应诊,为国家、为中医界赢得了应有的荣誉,还担任医疗外派工作或应邀赴欧美、韩、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交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一种人生,多重精彩,王琦教授以一种谦逊、好学、实践的态度在医学领域里奋进,其中医之路、治学之路、人生之路,有奋斗、有挫折、有收获,充满拼搏、艰辛和希冀,也肩负着责任、使命和荣耀……

 

为师重道,薪火传承

      常有人说,功成名就之后就要归隐,回归山林,过一种宁静脱俗的生活,像陶渊明,像竹林七贤。然而,对现实中的王琦教授而言,成功的巅峰不仅仅是荣耀,也不仅仅是快乐和欣慰,还有放在肩头难以卸下的责任。

      “学无师无以得高明,术无承无以得传薪”。王琦教授生来似乎就为中医而来,出色的禀赋让他师承我国著名中医大师岳美中、方药中教授门下,他们对王琦中医经典研习、临床经方应用给予了学术指导,对其进行中医体质学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近些年来,在王琦教授的学术传承谱系中,也形成了清晰、明确、完整的传承脉络,培养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和中医腹诊学等学术传承人,特别是中医体质学,已经在体质辨识、体病相关、辨体用方、体质养生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均有相应的学术继承人,从而形成王琦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的特色。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说流派课题组”明确将中医体质学派列为中医当代学术流派,王琦教授被确定为体质学派代表人物。

      王琦教授也无私地传授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积极培养传承人。自1997年3月以来,3次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培养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学术继承人7人,各省拜师研修23人。另一方面,他提出中医教育尚以师承与学校规模教育并存,二者并行不悖,互有补充。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直以来坚持在教学一线,以严谨的学风、 渊博的知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先后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41名,硕士34名。2007年,王琦教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09年11月10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站)”。2011年7月8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贡献奖”。

     “七十多岁的我,看着自己是‘70’后,因为主宰中医未来的力量还有很多事需要做,必须一直往前走,停不下来。” 做了几十年的中医教学工作,对渐入古稀之年的王琦教授而言,在休闲享受和责任之间,他无疑更看重后者。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许,把激情投入最感兴趣的领域,追求自我实现时回报社会,在学术生命和精神境界上永远追求更卓越的人生,这才是他真正想要演绎的“一代大医”的精彩人生!

 

采访后记——

      致敬!他们是中医发展的“脊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时代在发展,“脊梁”的含义也在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在中医界,我们从本期起开始关注的国医大师们都是中医发展“脊梁”的最佳诠释。他们卓越而低调,他们脚踏实地地做事,他们赢得行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和品行,以强大的智慧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坚实动力。

      有态度地工作,有品位地生活。他们坚持传统,又不墨守成规;他们坚持科学,而又勇于创新,不仅使自己站在医学发展的最前沿,也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让我们致敬!笔力挫钝地记录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也希望可以衷心表示和表达出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首页标题    国医百匠    国医大师    王琦:中医体质学的创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