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时代

医药文化驱动型的产业互联网运营商

  • 回到顶部
  • 010-64933605
  • QQ客服
  • 关注官方微信

一位基层医生的执业追求:一直干,直到干不动为止!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这篇《我爱这土地》,其中饱含着深沉、炙热的爱国情怀,在当代,送给奋斗在医疗第一线的乡村医生也最适合不过了。

 

 

说到乡村医生,袁志明老先生大概是中国最老的一批乡村医生了。袁先生祖籍山东日照,今年72岁,现在山东省德州禹城市市中办事处前种子村经营一家约80平方米的个人诊所。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年过古稀的袁先生,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仿佛五十岁人一般,见到他不由得让人想起松风鹤骨一类的形容词,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已经是儿孙满堂,但袁先生还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鲜事物,让自己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家是祖传中医世家,其父就是当地的著名老中医,子承父业,孙承子业,而今,重孙已经开了个体门诊,五代行医,薪火传承。小时候,袁先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了解到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家里也希望他能把家族医学传承下去,于是便开始正式对他授课。

 

 

袁先生16岁的时候,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山东省尤为严重,每天吃也吃不饱,只有强忍饥饿。家里的要求特别严格,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都要求抄方背书决不放松,苦学数年,为他在日后的行医生涯中打下了坚实基础。20岁之后,长期跟随家里人行医打下手,使他的医术基础已经十分扎实。家里支持他在当地卫生学校学习,卫生学校的课程中医西医都有涉及,给了他更广阔的视野,基础扎实的他进步非常快。1967年,袁先生拿到了国家行医的资格证书,开始正式行医。

当时城乡的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平衡,大城市医疗技术人员占70%,医疗费用占75%,剩下的大部分人员也在小城市,广大农村则成为医疗的真空区。为了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大批医学名家从农村医疗实际出发,化复杂为简明,集体合著了《赤脚医生手册》,用清晰明了的语言、简便易行的方法,普及疾病诊断与疾病治疗的方法,务求实效。100万医家子弟、知识青年、脱产文化青年组成的医疗队伍经过简单培训,走向广大农村,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在这样的大潮中,袁先生也光荣地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袁志明医生

这次运动,大体上解决了农村婴幼儿死亡率极高和传染病蔓延肆虐的情况。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没有住院条件,有医无药,更多的乡村患者连最基本的健康思想都没有。生了病就强忍,病到不能动弹时才会求医,因患病而自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鉴于这种情况,大队分派任务,要求“赤脚医生”提着药上门看病,袁先生那些年就拎着一只装有一些普通药片、针筒、纱布和听诊器的药箱,行走于大队中。虽然只是大队队医,但因为有家传的底子,他实际负责的区域达到了两个县。遇到有病需要出诊,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去。背着小小的药箱,在当时却要面对多种病症,更多时候采用的是土方子与打针吃药相结合。

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卫生条件更是无法想象,没水洗澡,没药治病,小小的外伤就会变成疮疡疔毒各种可怕的外科重病。在长期与这类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袁先生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皮肤医疗经验。他认为,中医学习最重要的是基础扎实,深入研究,了解药性,自然能够用药如神。

 

几十年经验,使得袁先生当得起“用药如神”的称号。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放开医疗的限制,袁先生便开了一家小诊所。如今他年龄已大,终生行医,在当地已经很有影响力,闻名而来的患者非常多。他有一间屋子,挂满了各种各样表示感谢的锦旗。如今,儿孙曾孙都开了自己的诊所,儿子开西医诊所,孙子中西结合诊所,曾孙添加了新理疗设备,但袁先生自己却一直坚持用中医治病。他认为,中医是一种需要传承的文化,无论是对待病患的言语态度,还是望闻问切的医病技术,都应该薪火传承,代代不息。

行医是善业,是为了造福一方。谈及现在乡村诊所的医疗大环境,袁先生极为乐观,他一生经历的苦难,见过的病症太多,他感慨地说:“现在经济发展了,卫生情况比起以前好太多,许多原先很难面对的杂病都已迎刃而解,将来还会更好的。”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2019年1月21日 23:44
浏览量:0
首页标题    基层医生    一位基层医生的执业追求:一直干,直到干不动为止!